到了校门口,堂弟在门口接我!车子刷的一下子就到了,让我惊醒的是,在大陆也有这么简单朴实的校门?我造访过很多高校,在打造校门方面,真可谓下了血本。奢侈、豪华、独特,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此,对华中科技大学的走访,让我十分地欣慰。庆幸有这么好的典型案例,让我一阵子的舒服。不知不觉,又想起了梅贻琦校长那句经典的名言:“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我们要感谢华中科技大学给我们最好的榜样。我走访很多学校,唯独这里,让我警醒!这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不相上下,我在车上的时候,司机问我去哪?我说去华中科技大学。他很自信地回答,这是所好学校。我要庆幸堂弟能够进这么好的学校。如果不是志愿填写失误,这学校,我也能考进来。只可惜,时运不济。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
带着一份惊喜,走在古朴的校园路上,两边的梧桐树让我想起南京的梧桐,几乎是一模一样。不知道,为何这么好的梧桐要招致官僚的砍伐?庆幸的是,南京的错误做法被及时纠正。后来那家伙就被逮进去了!原来是昧着私心砍伐具有民国风情的梧桐树。活该!
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清爽、干净,梧桐树成排成排地整齐竖立在道路的两旁,看样子,也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了,与华中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是一致的。很难想象,这么一所只有六十几年的年轻学校,现在已经位居中国十大高校行列,着实让我佩服。后来想了一下不对!才六十年的办学时间,为何能办出高质量的规格?我想,里头一定有谱。因此,特意去查询了一下学校的来历。果然不出所料,确实有很值得欣慰的事情让我们警醒。
据说,文革时期,很多清华大学的大牌教授因政治问题被打倒。大学的根本是师资,把大牌教授都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打倒了,谁还来办学呢?再看今日,国家投巨资办学,却拿不出好的科技成果,在自然科技医学工程等领域,诺贝尔奖颗粒无收,以致今日高校万马齐喑的局面,难道我们不该反思么?美国一部苹果手机征服了全世界,中国拿什么征服世界呢?小平同志的睿智已经从根本上彻底否定了毛主席一手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因此,不管是当前的我们还是这些被打倒的教授,几乎都是带着感恩的心来报效小平同志一手带大的改革开放。实践也证明,华中科技大学不愧是当今中国高校的榜样。当年主政的校长朱九思力独具慧眼,果断接收这些高水平的教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可是要承担相当大的政治风险啊!难怪华中科技大学都尊称朱九思校长为华工之父,为华中科技大学的成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性贡献。根据统计,从1972年到1979年,前后7年,华中科技大学一共收留了全国各地被批斗而扫地出门的专家教授六百多名,那勇气,连我都佩服!这不正是当代梅贻琦么?我在台湾考察的时候,第一次被台湾大学的校门所震撼,一个代表台湾最高水准的高等院校,大门竟然用普通的土砖头堆砌而成,给我强烈的震撼!难道是台湾没钱?不是的。民国大陆时期辉煌的高等教育在台湾大学的校门得到了印证。钱不是拿来做门面的,校门修得再精彩,也不如教授一个点子值钱!很多大陆高校奢侈的校门让我感到惭愧!这就是折腾,是瞎折腾!国家的经费不是拿去培养教授,培养学生,而是拿去修建豪华奢侈的校门和高楼大厦!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么?钱学森同志临终前提出了惊醒的“钱学森之问”:“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民国时期,政治动荡,局势不稳。姑且能够办出中国最高水平的高等院校,为何我们现在国泰民安,反而不行了呢?有没有去想一想这个问题呢?我印象中,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我们的高等院校,包括北大、清华、浙大、武大等名校,都是得迁移在比较安稳的大后方办学的,那时候,没有太像样的房子,但依然培养出举不胜举的大师级教授和学生。我想,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所以,朱九思校长的那种睿智,我想,我们除了钦佩外,更多的应该加以学习和借鉴。据说,文革期间,这些被打倒的教授劳改后没有人愿意接收。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他特地派教务长,守在劳改农场的门口,放出多少,接收多少!这样的政治勇气,我们应该给以必要的掌声。这样的做法,不正印证了梅贻琦校长的那句名言么?大学的灵魂在师资而不在奢侈豪华的校门,更不是高楼大厦!在抗日战争困难的时期,很多学校临时用的校舍都是破旧的房子,但做出的成绩却是今日无法比拟的。
华中科技大学的成绩,代表着一个丢失的模式的重新开始!我真希望,所有的朋友都来关注民国大陆时期那辉煌的高等教育,如果错失了,我们都会感到遗憾!历史本身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知兴替,可以考兴衰,可以明得失!
语童 个人简介
语童,学名:张志明,字行空,号光明子,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前进论坛》特约撰稿人。个人专著the sutra《真经》出版美国amazon.com。提出东方的马克思主义,亦提出顶尖的法宗思想。他提出解决耶路撒冷棘手问题的“弥赛亚模式”,亦称“尔萨模式”。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童师路线和科学的、公道的模式。